来的人虽然不多,但气氛还相当热烈(至少对我这种中年男人来说)。
玩“终极密码”时,中Toto都没这么准,可是TP竟然接连猜中密码十多次而被罚吃东西。大家笑到肚子痛,TP则吃到肚子痛。呵呵。
后来他们到屋外玩block-catching,果然又有人被我楼下的印度邻居责骂。这也难怪,他们也实在是太吵了。但印度先生,一年一次,难道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吗?你煮咖哩时把我晾在窗外的衣服全熏得“香喷喷”的,我也没抱怨什么,就算给我个面子,好不好?
游戏中:我可怜的纸巾盒,被他们丢来抛去。这种需要剧烈运动的游戏(有图为证),中年男人(本人)当然敬谢不敏,不敢参加。
“金鱼”的头被遮住了……
“金鱼”终于冒出头来了。不过,农历七月已过,但WW怎么还没回去?……嗯,我是说WW的舌头怎么还没回到嘴巴里去?呵呵。
子萍又有礼物了!快跟几个Auntie——噢,不对,是几个姐姐——说谢谢。呵呵。
后记:原本说要来的SD和DY竟然因为只记得大牌号码却忘记我住几楼,结果咫尺天涯,白跑一趟。但为什么连我的电话号码也没抄下呢?这样的事情,该说是不幸还是愚蠢呢?据DY说,他们在极端彷徨无助时还在我家楼下的停车场大喊:“XXX在哪里?”可怕的是,竟然有某人回答:“在这里!”
月曜日, 10月 29, 2007
金曜日, 10月 26, 2007
木曜日, 10月 25, 2007
月曜日, 10月 22, 2007
木曜日, 10月 18, 2007
关于《侦探学园Q》
上一季的日剧中,除了《花样少男少女》(「花ざかり君たちへ」Hanazakari kimi-tachi e)外,我还看了《侦探学园Q》(「探偵学園Q」Tantei Gakuen Q)。
由于剧情跟原著漫画相比改变太多了,连我最喜欢的关于“九头龙匠”的情节也完全删掉了,加上搬上荧幕的都是一些漫画里头的小案件,所以总的来说,这可以说是一部失败之作。可惜了一班好不容易找来、外形相当接近漫画人物的演员,被剧本所累,结果……唉!
尤其是可爱到不行的志田未来(Shida Mirai)扮演拥有“瞬间记忆能力”的小惠,本来令我充满期待,怎么知道她却把小惠演成一个牙尖嘴利又心机重的女生。(但我还是不怪她,只怪编剧。呵呵。)另一方面,饰演小Q的神木隆之介(Kamiki Ryunosuke)却把小Q演成一个胆小鬼,畏畏缩缩的,看了就生气。只有饰演小流的山田凉介(Yamada Ryosuke)最符合原著人物的性格,而且他的样子只能用一个“酷”字来形容,真的很有型。
关于《网球王子》
小六会考后,我偷偷在班上播放日本电影《网球王子》(Prince of Tennis,テニスの王子様, Tenisu no Oojisama),让学生打发时间。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同名漫画。看过漫画的人,对电影应该会蛮失望的,因为基于篇幅,电影的剧情跟原著比起来简化了很多。不过,如果从来没看过漫画,那些精彩的比赛场面,倒还是相当有娱乐性。
去年我让我的小六班观看时,他们看到那些夸张到不行的球技(简直是特异功能)时,都笑得前俯后仰,但今年的这一班却没什么反应似的。本来我还以为他们不感兴趣,后来却有不少学生表示好看。我想,他们当时该不会是看得目瞪口呆了吧?呵呵。
不过来说电影好看的,清一色都是女生,而且原因全都是觉得饰演主角越前龙马(越前リョーマ,Echizen Ryouma)的小男生很帅。
这小男生叫本乡奏多(本郷奏多, Kanata Hongou),拍这部电影时15岁。老实说,我觉得他太瘦了,实在说不上好看,不过中年男人的口味不能作准,从班上女生的反应来看,电影选角应该算是成功的。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几张比较漫画人物与电影造型的图片。我个人觉得饰演手塚国光的城田优最像,饰演乾贞治的最不像。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同名漫画。看过漫画的人,对电影应该会蛮失望的,因为基于篇幅,电影的剧情跟原著比起来简化了很多。不过,如果从来没看过漫画,那些精彩的比赛场面,倒还是相当有娱乐性。
去年我让我的小六班观看时,他们看到那些夸张到不行的球技(简直是特异功能)时,都笑得前俯后仰,但今年的这一班却没什么反应似的。本来我还以为他们不感兴趣,后来却有不少学生表示好看。我想,他们当时该不会是看得目瞪口呆了吧?呵呵。
不过来说电影好看的,清一色都是女生,而且原因全都是觉得饰演主角越前龙马(越前リョーマ,Echizen Ryouma)的小男生很帅。
这小男生叫本乡奏多(本郷奏多, Kanata Hongou),拍这部电影时15岁。老实说,我觉得他太瘦了,实在说不上好看,不过中年男人的口味不能作准,从班上女生的反应来看,电影选角应该算是成功的。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几张比较漫画人物与电影造型的图片。我个人觉得饰演手塚国光的城田优最像,饰演乾贞治的最不像。
日曜日, 10月 14, 2007
土曜日, 10月 13, 2007
学校外的小猫
某日早晨,在交通灯前等候讯号灯转绿时,无意中看见对面有几个学生围着花丛不知在看什么。过了马路,我上前一看,原来花丛里躲着两只小猫。
小猫并没显出害怕的样子,大概入世未深,还不知道人类的残忍与可怕。我从书包里取出一瓶猫食(别问我为什么会随身携带猫食,这种事情实在无法解释,呵呵),摇了摇瓶子(其实是一个类似Nalgene的水壶)。小猫听见声音,一只接着一只从花丛里钻出来。咦,怎么原来还有第三只?
头两只都是三色猫,只有第三只是黑白两色的猫。它心里大概常常会这样埋怨:妈妈不公平,给两个哥哥(或姐姐、弟弟、妹妹,我也不清楚,就姑且当作是哥哥好了)三种颜色,偏偏只有我有两种而已。
不,应该不会。因为猫好像是色盲的。呵呵。
土曜日, 10月 06, 2007
关于村上译本
村上春树小说的中文翻译,基本上有两个版本:中国大陆的林少华翻译的版本,还有台湾的赖明珠翻译的版本。
最近在林少华的博客上,读到他写的一篇酸味(酸溜溜之味)十足的文章《林译村上:“0”分!》。原文如下:
非我瞎吹,自上学以来,无论考试还是作业,从未得过0分,未尝过“鸭蛋”是何滋味。不料在当老师给人打分打了二三十年之后,陡然被人打了一个大大的0分,完美得宛如八月十五中天皓月。说白了,一个圆滚滚的大“鸭蛋”。令人不得不严肃对待的是,给我打这0分的,既非评价教学效果的调皮学生,又不是喜欢恶作剧的“愤青”网友,而是一位日本教授、一位颇有名气的日本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藤井省三先生。打分对象也不是当年要提日语教授时考的我所不擅长的英语——即使那次也得了58分——而是我自鸣得意的领域:翻译,且是村上作品的翻译。自“林家铺子”开张以来,如此沉重的、决绝的打击还是头一遭。
0分来自藤井教授所著《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书已于7月25日公开出版。不言而喻,打0分自有打0分的理由。作为知名学者,藤井教授更是如此,且容我择其大端举出两点。
其一,审美忠实之过。愚意以为,作为文学翻译,较之词句等表层结构的对应,更应注意审美愉悦等深层结构的忠实。藤井教授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惟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而林译用的却是“文语休、书面语体”。作为显例,他把我从《挪威的森林》中举过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
林译大陆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
叶惠译香港版: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或感伤地弹……。
赖明珠译台湾版: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
藤井点评:确如赖明珠所称,赖译“不化妆,保留本来面目”。较之林译自不待言,即使同叶译相比,也可以说几近完美。比之赖译和叶译,不可否认,林译的“审美忠实”反而显得浓妆艳抹(厚化粧)。
相对于“愁肠百结”、“感伤”以及“敏感用情”,村上原文用的是来自Sentimental的“外来语”。敝人日语水平自然比不上藤井教授,但旅日五载,日常生活中从未听见哪位日本人忽然冒出这么一句日本味英语。恕我冒失,Sentimental用作日语未必就是“口语体”,而作为中文的“感伤”和所谓“敏感用情”也未必就不是“文语体、书面语体”。而藤井教授则据此斥林译为“浓妆艳抹”,慨然赏赐“鸭蛋”;而另译则“保留本来面目”,几近完美(ほぼ完璧),倘若打分,大概不低于98.5分。声明一句,我不是在这里害“红眼病”,都是同胞,赖叶二位女士得一百分我更欢喜。我不过是对这打分标准有所费解罢了。我也是当老师的,也教翻译,也打分,记忆中,打分时从不曾如此旗帜鲜明地抑此扬彼。况且,类似“愁肠百结”这样的译法即使真的属于“浓妆艳抹”,那也不到百分之一。而藤井批评给人的印象,仿佛三十二本拙译村上尽皆如此——若干吨高档化妆品就这样被我挥霍一空。
其二,汉语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之过。平心而论,藤井教授似乎并不否认拙译行文的“漂亮”。但“漂亮”的结果,便是所谓“浓妆艳抹”。而其起因,则在于敝人身上的“汉语民族主义”。作为证据,一是有人指出敝人是“热情的‘爱国主义’文人”,而他认为“当之无愧”(当っている)。二是我自己说过“汉语(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同时将“日文式翻译腔”称为“和臭”,暗示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优势”。藤井教授因之断定:“成为用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汉语写散文(essay)的文人恐怕才是林少华的本愿,而从事日本文学、尤其现代文学的研究和翻译,总的说来非其本意,想必他是通过‘审美地’翻译村上文学来化解这种不满。”进而认为,敝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包括台湾赖明珠在内全世界任何村上译者都未能做到的单独翻译三十余部村上作品的伟业”,完全因为敝人的自负——“具有得到漾溢着以‘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进行读写之审美意识的中国读者巨大支持的自负”。不仅如此,藤井教授还独自慧眼地指出:“这种较之林少华的自尊心更属于不无过剩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意念,有可能表现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式村上阅读的一端。或者中国读者也对批判日本国家暴力性的村上文学怀有共鸣、不是作为发扬国粹文化的阅读,而是旨在‘越境’的阅读亦未可知。”
必须承认,藤井教授引用的我的话,我确实说过,有的还说了不止一次。但若由此上升到汉语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这样的政治高度加以批驳,我以为恐不可取。我曾一再强调,一百个人翻译村上就有一百个村上,而且每个译者都深以为自家翻译的村上是真正的村上——没有这样的自负,文学翻译就无以成立。因此,素面朝天(お化粧なし)也好,浓妆艳抹也好也好,讲究词句对应的形似也好,追求审美忠实的神似也好,作为学术问题或翻译倾向问题都可以讨论,大可不必把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对于自己民族语言的一点点自豪感同民族主义直接挂勾。更不赞成以带有火药味的政治批评代替心平气和的、持论公允的学术批评。
尤其令人遗憾和意外的是,藤井教授的批评甚至夹杂意识形态色彩。例如他将发表赞赏林译文章的香港《文汇报》特意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系统的报纸”,把我一开始没对《挪威的森林》感兴趣的原因归结为“本国(中国国内)评价尚不确定”。就连我在一篇散文中提到的“文革”中“党安排他(我)学习他从未想学的日语”也热心解释为“基于共产党政策性人才配置”。说来耐人寻味,敝人基本是在张扬意识形态的背景下长大的,但我已在很大程度上摈除了意识形态视角,而藤井教授反倒念念不忘了。不妨说,我得的这个〇分、吃的这个“鸭蛋”未尝不多少与此有关。
村上春树本人也搞翻译,是个很不错的翻译家,他在一篇题为《翻译与被翻译》的文章中这样说道:“我想,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语言能力,但同样需要的还有——尤其文学作品——充满个人偏见的爱。说得极端些,只要有了这点,其他概不需要。说起我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这点。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满偏见的爱才是我充满偏见地爱着的一个对象。”
那么,藤井教授对拙译的评论充满的是什么呢?
老实说,我个人偏爱读赖明珠的译本,收集的也是台湾出版的赖明珠译本。除了书本身的印刷和装订水准比较好之外,我也比较喜欢读赖明珠的翻译。虽然——或许可以说是不幸地——我第一次接触村上(并让我从此深深喜爱村上的作品)所读的《挪威的森林》,却是林少华的译本。
无可否认,林少华的翻译,文字确实很美。我想对于任何只想以中文阅读村上小说的人,林少华的翻译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可是我想,只要是稍微学过一定程度的日文的人(或许只有我也说不定),阅读林少华的翻译时,心里总是不免会嘀咕:“村上真的是这样写的吗?”因为一些形容词实在太优美了,是非常“中文”的优美描写(也就是所谓的“好词好句”),实在不能想象日文原作里会出现这样的写法。
相对的,赖明珠的译本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很“不中文”的句式,或是倒装句,或是缺少主语,或是直接套用日文的汉字(Kanji)词汇,总之,读起来怪怪的就是了。然而,对我来说,那一些的奇怪之处,却正好成为我对“日文原来的句子到底是怎样写的”一种最好的暗示。
不过,以这点来作为偏爱赖明珠译本的原因的人,大概只能换来这样的评语:那你干脆去读日文原作好了,何苦读什么翻译?
要这么说的话,我也确实无言以对。呵呵。
(对了,若有兴趣找出林少华文章中举的那个《挪威的森林》的例子,可以告诉你,那一段出现在第11章。我可是费了不少工夫才找出来的。不过这大概也可作为“你这个人尽作些无聊事”的例证之一。)
后记:或许单看中文翻译,可能会觉得林译的文句比较通顺、优美。但看了上述例子的日文原文,我也觉得林少华的翻译是“想太多”了。
日文里只说“ゆっくりと”(yukkuri to),他却搞了个“悠扬婉转”出来;日文里的“速く”(hayaku)竟译成“神采飞扬”。而Sentimental的意思有很多,用来修饰演奏时,或许林少华认为以玲子姐的遭遇还有当时的情境(直子死后),她应该是“愁肠百结”,但那毕竟是他自己的见解。村上没有直接用“悲伤、难过”的词汇,而用了暧昧的Sentimental,肯定有他自己的用意。他却把村上的本意都抹杀了。
村上的描写是属于“白描”式的,他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写得很“冷静”,但读者却还是感受到里头的感情。林译却把他阅读后诠释或感受到的感情,用来代替原来的描写,变成他在帮读者阅读、感受,而读者却没有机会自己去诠释、去感受。他想太多,读者却失去思考的机会。
最近在林少华的博客上,读到他写的一篇酸味(酸溜溜之味)十足的文章《林译村上:“0”分!》。原文如下:
非我瞎吹,自上学以来,无论考试还是作业,从未得过0分,未尝过“鸭蛋”是何滋味。不料在当老师给人打分打了二三十年之后,陡然被人打了一个大大的0分,完美得宛如八月十五中天皓月。说白了,一个圆滚滚的大“鸭蛋”。令人不得不严肃对待的是,给我打这0分的,既非评价教学效果的调皮学生,又不是喜欢恶作剧的“愤青”网友,而是一位日本教授、一位颇有名气的日本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藤井省三先生。打分对象也不是当年要提日语教授时考的我所不擅长的英语——即使那次也得了58分——而是我自鸣得意的领域:翻译,且是村上作品的翻译。自“林家铺子”开张以来,如此沉重的、决绝的打击还是头一遭。
0分来自藤井教授所著《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书已于7月25日公开出版。不言而喻,打0分自有打0分的理由。作为知名学者,藤井教授更是如此,且容我择其大端举出两点。
其一,审美忠实之过。愚意以为,作为文学翻译,较之词句等表层结构的对应,更应注意审美愉悦等深层结构的忠实。藤井教授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惟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而林译用的却是“文语休、书面语体”。作为显例,他把我从《挪威的森林》中举过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
林译大陆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
叶惠译香港版: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或感伤地弹……。
赖明珠译台湾版: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
藤井点评:确如赖明珠所称,赖译“不化妆,保留本来面目”。较之林译自不待言,即使同叶译相比,也可以说几近完美。比之赖译和叶译,不可否认,林译的“审美忠实”反而显得浓妆艳抹(厚化粧)。
相对于“愁肠百结”、“感伤”以及“敏感用情”,村上原文用的是来自Sentimental的“外来语”。敝人日语水平自然比不上藤井教授,但旅日五载,日常生活中从未听见哪位日本人忽然冒出这么一句日本味英语。恕我冒失,Sentimental用作日语未必就是“口语体”,而作为中文的“感伤”和所谓“敏感用情”也未必就不是“文语体、书面语体”。而藤井教授则据此斥林译为“浓妆艳抹”,慨然赏赐“鸭蛋”;而另译则“保留本来面目”,几近完美(ほぼ完璧),倘若打分,大概不低于98.5分。声明一句,我不是在这里害“红眼病”,都是同胞,赖叶二位女士得一百分我更欢喜。我不过是对这打分标准有所费解罢了。我也是当老师的,也教翻译,也打分,记忆中,打分时从不曾如此旗帜鲜明地抑此扬彼。况且,类似“愁肠百结”这样的译法即使真的属于“浓妆艳抹”,那也不到百分之一。而藤井批评给人的印象,仿佛三十二本拙译村上尽皆如此——若干吨高档化妆品就这样被我挥霍一空。
其二,汉语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之过。平心而论,藤井教授似乎并不否认拙译行文的“漂亮”。但“漂亮”的结果,便是所谓“浓妆艳抹”。而其起因,则在于敝人身上的“汉语民族主义”。作为证据,一是有人指出敝人是“热情的‘爱国主义’文人”,而他认为“当之无愧”(当っている)。二是我自己说过“汉语(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同时将“日文式翻译腔”称为“和臭”,暗示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优势”。藤井教授因之断定:“成为用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汉语写散文(essay)的文人恐怕才是林少华的本愿,而从事日本文学、尤其现代文学的研究和翻译,总的说来非其本意,想必他是通过‘审美地’翻译村上文学来化解这种不满。”进而认为,敝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包括台湾赖明珠在内全世界任何村上译者都未能做到的单独翻译三十余部村上作品的伟业”,完全因为敝人的自负——“具有得到漾溢着以‘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进行读写之审美意识的中国读者巨大支持的自负”。不仅如此,藤井教授还独自慧眼地指出:“这种较之林少华的自尊心更属于不无过剩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意念,有可能表现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式村上阅读的一端。或者中国读者也对批判日本国家暴力性的村上文学怀有共鸣、不是作为发扬国粹文化的阅读,而是旨在‘越境’的阅读亦未可知。”
必须承认,藤井教授引用的我的话,我确实说过,有的还说了不止一次。但若由此上升到汉语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这样的政治高度加以批驳,我以为恐不可取。我曾一再强调,一百个人翻译村上就有一百个村上,而且每个译者都深以为自家翻译的村上是真正的村上——没有这样的自负,文学翻译就无以成立。因此,素面朝天(お化粧なし)也好,浓妆艳抹也好也好,讲究词句对应的形似也好,追求审美忠实的神似也好,作为学术问题或翻译倾向问题都可以讨论,大可不必把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对于自己民族语言的一点点自豪感同民族主义直接挂勾。更不赞成以带有火药味的政治批评代替心平气和的、持论公允的学术批评。
尤其令人遗憾和意外的是,藤井教授的批评甚至夹杂意识形态色彩。例如他将发表赞赏林译文章的香港《文汇报》特意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系统的报纸”,把我一开始没对《挪威的森林》感兴趣的原因归结为“本国(中国国内)评价尚不确定”。就连我在一篇散文中提到的“文革”中“党安排他(我)学习他从未想学的日语”也热心解释为“基于共产党政策性人才配置”。说来耐人寻味,敝人基本是在张扬意识形态的背景下长大的,但我已在很大程度上摈除了意识形态视角,而藤井教授反倒念念不忘了。不妨说,我得的这个〇分、吃的这个“鸭蛋”未尝不多少与此有关。
村上春树本人也搞翻译,是个很不错的翻译家,他在一篇题为《翻译与被翻译》的文章中这样说道:“我想,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语言能力,但同样需要的还有——尤其文学作品——充满个人偏见的爱。说得极端些,只要有了这点,其他概不需要。说起我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这点。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满偏见的爱才是我充满偏见地爱着的一个对象。”
那么,藤井教授对拙译的评论充满的是什么呢?
老实说,我个人偏爱读赖明珠的译本,收集的也是台湾出版的赖明珠译本。除了书本身的印刷和装订水准比较好之外,我也比较喜欢读赖明珠的翻译。虽然——或许可以说是不幸地——我第一次接触村上(并让我从此深深喜爱村上的作品)所读的《挪威的森林》,却是林少华的译本。
无可否认,林少华的翻译,文字确实很美。我想对于任何只想以中文阅读村上小说的人,林少华的翻译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可是我想,只要是稍微学过一定程度的日文的人(或许只有我也说不定),阅读林少华的翻译时,心里总是不免会嘀咕:“村上真的是这样写的吗?”因为一些形容词实在太优美了,是非常“中文”的优美描写(也就是所谓的“好词好句”),实在不能想象日文原作里会出现这样的写法。
相对的,赖明珠的译本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很“不中文”的句式,或是倒装句,或是缺少主语,或是直接套用日文的汉字(Kanji)词汇,总之,读起来怪怪的就是了。然而,对我来说,那一些的奇怪之处,却正好成为我对“日文原来的句子到底是怎样写的”一种最好的暗示。
不过,以这点来作为偏爱赖明珠译本的原因的人,大概只能换来这样的评语:那你干脆去读日文原作好了,何苦读什么翻译?
要这么说的话,我也确实无言以对。呵呵。
(对了,若有兴趣找出林少华文章中举的那个《挪威的森林》的例子,可以告诉你,那一段出现在第11章。我可是费了不少工夫才找出来的。不过这大概也可作为“你这个人尽作些无聊事”的例证之一。)
后记:或许单看中文翻译,可能会觉得林译的文句比较通顺、优美。但看了上述例子的日文原文,我也觉得林少华的翻译是“想太多”了。
日文里只说“ゆっくりと”(yukkuri to),他却搞了个“悠扬婉转”出来;日文里的“速く”(hayaku)竟译成“神采飞扬”。而Sentimental的意思有很多,用来修饰演奏时,或许林少华认为以玲子姐的遭遇还有当时的情境(直子死后),她应该是“愁肠百结”,但那毕竟是他自己的见解。村上没有直接用“悲伤、难过”的词汇,而用了暧昧的Sentimental,肯定有他自己的用意。他却把村上的本意都抹杀了。
村上的描写是属于“白描”式的,他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写得很“冷静”,但读者却还是感受到里头的感情。林译却把他阅读后诠释或感受到的感情,用来代替原来的描写,变成他在帮读者阅读、感受,而读者却没有机会自己去诠释、去感受。他想太多,读者却失去思考的机会。
水曜日, 10月 03, 2007
不爽
上个星期五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昨天去问清楚,他们毫无悔意、理直气壮的模样,让我更加生气。
今天去确认后,越想越气。小的不懂,还可以说xxxx,xx却还xxx、xxx。
不过又能怎样?也许我打从一开始就不该对他们有任何期待。
对,哀莫大于心死。
昨天去问清楚,他们毫无悔意、理直气壮的模样,让我更加生气。
今天去确认后,越想越气。小的不懂,还可以说xxxx,xx却还xxx、xxx。
不过又能怎样?也许我打从一开始就不该对他们有任何期待。
对,哀莫大于心死。
登録:
投稿 (Atom)